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陇南KTV招聘网 > 陇南热点资讯 > 陇南励志/美文 >  再说以曾参的家世,他即使做官,又能爬到多高?与其如此,不如不

再说以曾参的家世,他即使做官,又能爬到多高?与其如此,不如不

2022-12-10 05:11:52 发布 浏览 725 次

再说以曾参的家世,他即使做官,又能爬到多高?与其如此,不如不去,安心致学,照样能成就一番后人敬仰的事业。记得贝多芬有句名言:“亲王现在有的是,将来也有的是,而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。”官场上的庸禄求利者成千上万,而曾参也只有一个。

在先秦诸子中,每一个“子”都有自己的性格与学术特色,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,孔子求“仁”、老子求“道”、韩非子求“法”,而曾参则是求“孝”。曾参受儒家供奉两千多年,香火不衰,靠的就是一个“孝”字。

曾参为子孝,敬奉父母,传为历史佳话,而且十三经中的《孝经》就是孝子曾参的大手笔。曾参的“孝”,与孔子所追求的“仁”在本质上是相通的,曾参曾经问孔子:“圣人之德,加于孝乎?”孔子说:“人之行,莫大于孝。”“孝”是西周以来的社会普遍道德规范,社会各界精英无不以“孝”为自我道德约束,曾参在这方面做得更为突出。

曾参年轻时曾经和父亲曾晳在田地里耕作,因为一不小心割断了瓜苗,脾气暴躁的曾晳抄起棍子对曾参一通暴打,差点没把曾参打死。等曾参苏醒后,他跪在父亲面前向父亲认错,说不应该惹父亲大人生气,这顿棍子挨得值!

曾晳首先做错了事,一根瓜苗难道有儿子的命值钱?但骂不还口,打不还手,这是儿子对父母最起码的孝顺标准,只不过曾参把“孝”引申到了极致。孔子对此批评曾参,说你不应该坐等父亲打你,这样父亲就背了不慈的恶名,你这样等于陷父亲于不义。

其实孔子从来没有否定过曾参的孝道,只是觉得曾参还可以做得更好。

更为极端的情况是,在曾晳死后,曾参再没有吃过一种名叫羊枣的枣子。对于此事,孟子的解释是曾晳最喜欢吃羊枣,所以曾参为了避讳而不吃羊枣。其实更合理的解释是因为父亲喜欢吃羊枣,所以曾参避吃羊枣是不想因此思念父亲而伤心。

曾晳死后,曾参侍母同样极孝,《搜神记》说曾参曾经跟从孔子赴楚游历,半路突然向孔子提出回家的要求,因为他想念母亲了。孔子对此大发感叹:“曾参之孝,精感万里。”

到了战国时代,曾参的孝行基本成为社会对父母行孝的一种行为准则,孟子在《离娄章句上》告诉天下为人子者:“事亲若曾子者,可也。”

没人否认曾参的“大牌”,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,司马迁在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写曾参只用了区区三十四个字!甚至还不如籍籍无名的宓不齐,宓不齐好歹还有七十七个字。在《仲尼弟子列传》中,司马迁着墨最多的,是卫人子贡(即端木赐),字数铺张至两千字,而仲尼弟子之“首”颜回,也不过一百五十字。

和颜回、曾参这些孔子的正牌弟子相比,子贡的情况比较另类。子贡并不是一个专职的求道者,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,就是大商人,这在孔子学生中是非常罕见的。

孔子曾经在《论语·先进篇》中评论颜回和子贡,说颜回在道德上几乎是完人,但就是物质条件比较差,经常饿着肚子谈经论道。子贡不信天命不求道,一门心思钻进钱眼里,而且市场行情预测能力超强,所以子贡做买卖从来没有赔本的。

孔子的本意是提醒子贡不要这么财迷,要向安贫乐道的颜回学习,不然离“道”越来越远,但从反面也证明了子贡的商业天才。其实孔子大可不必对子贡求全责备,百花齐放才是春,如果他的三千弟子都向颜回那样“安贫乐道”,不知道孔子如何筹集学术经费?

子贡在孔子身边学习的时间不长,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外面跑生意,买卖越做越大,嘴皮子自然也就越来越利索。在孔子的学生中,要说第一名嘴,首推子贡,史称“利口巧辞”,唐人孔颖达也称子贡是“言语之士”,专靠嘴皮子混饭吃。

除了能言善辩,子贡经商久了,眼头也活泛,从来不说得罪人的话。有次孔子问子贡,你和颜回谁更优秀?子贡立刻拍起了颜回的马屁,我怎么能和颜回比呢,“颜回以一知十,我只能以一知二”。当然可以说子贡确实是推崇颜回,但从子贡的性格来看,他应该是不服颜回的,至少颜回过于“迂腐”的性格是子贡所不能认同的。

孔子带着三大弟子游农山,孔子问他们的志向选择,子路说要上疆场杀敌,颜回说要用礼仪教化人民,子贡回答得非常大气。“我希望齐、楚两军在疆场上互相厮杀,我穿白衣,戴高帽,站在两军阵中,凭我三寸不烂舌,向这些好斗公鸡阐述战争的危害,让他们罢兵和好。而且我相信只有我才能做到这一点,子路和颜回远不如我。”孔子当然相信子贡的自信,答:“辩哉!”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